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报告:基本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区域发展绝对差距

时间:2023-10-22 11:51来自:未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美琳北京报道

11月16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该指标体系围绕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构建,包括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及其对应的20个三级指标。

研究结果显示,2012-2020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势头,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地区比较优势发挥和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地区差距逐渐缩小,具有稳中有进、稳中有升的特点。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方面,各地区人均GDP在2012-2020年期间呈现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2020年各地区人均GDP变异系数值虽然较2016年下降了4.46%,但其值较大,这表明了我国地区发展绝对差距仍然很大,遏制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要有定力。

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持续上升

具体而言,2012-2020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持续上升,“十三五”区域协调发展指数上升幅度较大,2020年指数值达到118.59。其中,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两个方面指数值分别为130.27、120.7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27、20.77个点。另外,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地区比较优势发挥和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的指数值分别为113.74、109.80和118.36,比“十二五”末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十三五”是各地区基础设施通达程度进步较快的时期,2020年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指数为130.27。例如在公路方面,2012-2020年期间各地区人均一、二等级公路里程数的差异有所扩大,但贵州、陕西、湖北、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中西部地区出行便利化水平整体得到提高。在铁路方面,各地区人均铁路里程数的差异明显缩小,我国铁路网络更加发达,2020年这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值比2012年下降了7.02%。

实际上,我国近年来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也取得进步。例如,在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方面,各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的差距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十三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定实施,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明确、规范,2020年各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的变异系数值比2016年下降了20.94%,这种趋势显示了各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协调度有所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分工布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取得初步成效。

2020年,地区比较优势发挥的指数值为106.42。具体在制造业地区分工方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过剩产能治理取得成效,2020年制造业地区分工指数较2012年上升了3.95%,这侧面反映了我国各地区制造业正在朝着差异化方向发展。

再来看区域间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202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规模约为1.25亿人,占总人口8.65%,但2012-2020年人口与经济分布匹配度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十四五”时期地区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协调程度有所改善。

此外,随着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各地区间劳动力流动也更加充分、有序,劳动力空间配置效率显著提高,2020年要素流动指标的标准差值较2012年下降了26.20%,而同期资本空间配置效率地区差距仍然较大,效率改善很小。

需要指出的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亦取得较大进展,各地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治理效果开始显现,2020年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的指数值为118.36。例如,在能源利用方面,我国能源强度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按照2010年可比价计算,2020年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比2012年下降了34.35%。在碳排放强度方面,2012-2020年出现了较大波动,但近年来出现明显下降态势。

“总体来说,2012年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积极的成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等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地区比较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有所缩小,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取得成效,但也应该看到区域发展绝对差距仍然较大,资本要素流动还不够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不同民生领域不同步发展等问题。”报告研究认为,“十四五”时期及未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着力夯实全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