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 - 父母四十年前到深圳闯荡 如今过上了怎样的生活?

时间:2023-12-06 16:33来自:未知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命运与国家前途密切相关。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推出特别策划《潮水与我》,以家庭相册的方式,记录大国小家的变迁史。

八十年代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不久,一个汕头姑娘和一个清远小伙先后离开家乡,来到深圳闯天地。他们在工作中相识,此后结婚生子,一家人在此扎根。这两个年轻人就是我的父母。他们见证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历程,也在这一历程中,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我母亲的娘家在汕头,她同辈兄弟姐妹有十多个。从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家里兄弟姐妹逐步分散到各地,大哥常被外派到越南工作,二哥投靠亲属去了香港,有人响应“上山下乡”政策成了知青,也有人出了国。在最困难的时期,家族靠着母亲的大舅妈以及大哥二哥寄来的物资度日。

1979年1月,在香港全面主持招商局工作的袁庚,以广东省交通部的名义,向国务院呈报了在蛇口兴建工业区的请示。7月,蛇口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这在后来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蛇口工业区,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试管”。改革开放之初的蛇口,是无数年轻人梦开始的地方。先有蛇口,后有深圳。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1981年,母亲在她大哥的协助下,谋得了一个在蛇口工业区工作的机会,从汕头来到蛇口,在华美钢厂供应部工作。

两年后,母亲离开华美钢厂供应部,调到蛇口招待所工作,招待所属于蛇口工业区。1983年10月,深圳大亚湾核电站筹建办曾在此办公。母亲学习能力强,财务、出纳、助理、打杂什么都愿意干,一个人能干五个人的活。

我的父亲旭初出生于清远的一个教师家庭,在四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大。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

1983年,父亲从广东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调到深圳蛇口。蛇口成立工业区后,父亲就想着去闯一闯,觉得那里蕴藏着很多机会。不过,当时他只是把深圳当作去香港的跳板,“去了深圳就有机会去香港,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通过层层筛选和一级级领导的审批后,25岁的父亲来到深圳,入职华美钢厂供应部,负责辅料采购和供应工作。后来又调任到蛇口物资公司,负责销售和业务方面的工作。

父亲和母亲是华美钢厂供应部的同事。母亲调到招待所工作后,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受深圳开放理念的冲击,他们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不需要摆酒浪费,他们选择了旅行结婚。婚后,两人工作非常忙碌,几乎没有时间去做一些浪漫的事情。有一次经历让父母很难忘,1985年春节,两人开车去市区兜风,转悠半天他们都没有找到一家可以吃饭的餐厅。

蛇口太子路上刚刚建成的碧涛中心,是父亲印象中外国人最为集中的片区。这里有电影院、酒吧和外国连锁百货,是父亲来到深圳后最喜欢的地方。

1983年,一个深圳人皆知的名字“明华轮”出现在了蛇口的海滩上。这首游轮为法国人建造,ANCEVELLER是它最初的名字,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为其下水剪彩。

1973年,中国购买该船。十年后,“明华轮”完成最后一次航行,袁庚用300万元将其迎到蛇口,经过整修改造,成为集酒店、娱乐为一体的海上旅游中心。当时船上有电影院、舞厅、酒吧、游泳池、娱乐场、健身房、台球室、图书馆、餐厅等等。1984年,邓小平到深圳视察,登上“明华轮”,提笔写下了“海上世界”。

国庆35周年庆典当日,写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的“海上世界”模型驶过天安门。我出生后,父母有时带我去“明华轮”参观。亲戚们时常感叹:蛇口不只有工业区,也有着适合家庭生活的氛围!

蛇口工业区给员工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晋升和学习环境,包括电脑培训、集团财务培训、创造性思维等课程。母亲当时参加了蛇口工业区培训中心的会计中专第一期夜校,同时还完成了北京函授夜校会计职称进修。也因为这段经历让母亲拥有了正式的财务编制,工作和选择越来越宽阔。

当时读会计中专时,她印象最深的是:生我的前一天她还在上课和看书,做完月子她直接就去参加考试了。休完产假后,母亲上班,她就把我交给她同事的妈妈带。母亲每天把我的早餐和午餐都做好,放到保温瓶里,交给那位奶奶,晚上下班后她再去接我回来。我两岁时,母亲就把我送进了托儿所。我上学后,她每天晚上都会陪着我,从小学一直到初中。常常都是我睡着以后,她自己又开始学习。

这一年,家里购置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通过天线可以接收到香港当时流行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印象比较深的有金庸的武侠剧,例如《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鹿鼎记》等等,还有《大地恩情》这类影视剧。全家人一起看电视是最值得怀念的时光。

父亲当时在蛇口物资公司工作,经常去位于蛇口爱榕园的建材市场采购,认识了深圳第一批做建材生意的人,为他后期的创业打下了人脉基础。现在蛇口这家建材商场已经拆除。

深圳国贸大厦1985年建成,可谓与我同年出生,高160米,共53层,是当时全国最高建筑,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这在当时绝无仅有。“三天一层楼”也成为享誉中外的“深圳速度”的象征。当时的深圳公共交通并不发达,从蛇口去罗湖每天只有一趟长途汽车,每天定时定点发车。但为了让我的一岁生日更有仪式感,一家人还是特意去了罗湖区国贸大厦,并为我买了汽车玩具。

海滨花园当时住着很多从外地来到深圳的人,母亲家族三分之一的人都因为改革开放迁徙至此,一家人在此相聚。父母印象中,当时的房屋分配是按照入区的时间进行打分的,由蛇口工业区地产公司分配,价格非常低。当时我的大舅家被分配在水湾头小区,我家被分配在荔园小区。海滨花园是属于海上世界片区的,地段非常好。

1988年,蛇口招待所被划分到了招商国旅。招商国旅主要做出境旅游这块业务。母亲一开始主要做文展馆、贸易、展览、旅游等业务。她自己感到最幸运的一点是,在这里工作她能到处旅行带团,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招商国旅工作,母亲能用比较便宜的价格带全家去旅行,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去旅行。目前这种波音737-200在中国已经全部停飞。我去过四次桂林,曾经有一次我走丢了,整团的人都在找我,幸好我懂得迷路后要回到汽车停泊点等妈妈。

1989年,我家里迎来了第一台组合式音响,我也成了香港流行音乐最早的一批粉丝。当时音响全家都在用,播放张国荣、许冠杰、叶倩文、林子祥等人的歌曲。我当时最喜欢的是张国荣唱的电影《英雄本色》主题曲《当年情》。张国荣是那个年代深圳追星绕不开的名字,直到现在仍是我的偶像。

每次有亲戚来到深圳,我们都会陪着他们到“锦绣中华”这个微缩景观旅游区。那时该景点的口号是“一天游遍中华”。

八九十年代,每个月,我们一家都会与同在深圳的舅舅一家进行一次家庭聚会。作为“外地人”,这是一个最好的在异地扎根、相互联络感情的方式,也让我对自己蛇口人的身份更加认同。

这一年,我进入了幼儿园,跟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的孙女成了同学。我所在的幼儿园是蛇口工业区自己办的第一所幼儿园,老师的普通话讲得都非常好。当时学费并不贵,大多数家庭都能承担得起。幼儿园经常举办各种比赛和演出,比如演戏剧、画画、建模型、搭积木等等。园里还有大大的滑梯、泳池和其他娱乐设施。

我和父母身后的南海酒店是蛇口工业区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南海酒店1985年试营业,第一任董事长是时任招商局集团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酒店主楼呈白色巨帆型,依山面海,是当时深圳知名景观和地标。曾经,很多重要领导人和外事接待任务都在南海酒店。

父亲是一个特别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在无线电话“大哥大”刚上市的时候,家里经济能力有所提升,父亲立刻买了一个回来。那时,摩托罗拉的电话是2万多元一个,“大哥大”是当时社会地位的象征。

香蜜湖度假村是深圳当时规模最大的机动游乐设施最齐全的游乐园。1994年,深圳的公共道路建设得更好了,原来喜欢偏居于蛇口的一家人开始喜欢去深圳市区玩。

这一年,父亲凭借着自己在建材行业多年的沉淀踏上了创业的道路,此后为深圳很多酒店及工程项目做过供应商。

沙滩对于蛇口人来说是一个很值得怀念的地方。大梅沙是深圳盐田区的海滨公园,与蛇口的“海上世界”相比,完全是另一种景观。

2004年,我家贷款在深圳买了房子,此前我们一直都住在蛇口工业区荔园小区的分配房。深圳莲花山公园的邓小平塑像为“深圳十大文化名片”之首,它承载着深圳人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感恩情怀。

1984年,邓小平到深圳视察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次视察深圳,他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我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深圳建筑总院,期间曾参与过凤凰卫视大厦、深圳大剧院改造、蝴蝶谷等项目。我在工作之余创立了蛇口青年俱乐部。目前,这个俱乐部成为了深圳南山区青年们沟通、交流、交友的社区,希望我们的俱乐部能够让更多深圳青年联系在一起。

如今,我的父母都已经退休,曾经的那个小肉团子已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人也可以四处旅行。当别人问起我们是哪里人时,我们都会坦然说出:“我们是深圳人。”


参考资料